郜元寶:汪曾祺留給上海的一張文學輿圖–文史–中找九宮格私密空間國作家網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8d14c8c79c67.77225775.

一、“聽水齋”五分之一齋主

1946年8月至1948年3月,汪曾祺在上海渡過了一年零七個月的時光,此中一年零六個月(1946年8月除外)在私立致遠中學教書。1983年夏汪曾祺在北京家中創作的獨一回想這段上海教墨客活的短篇小說《禮拜天》,開首先容以“致遠中學”為原型的“這所中學”地輿地位和先生情形相當具體——

這是一所私立中學,很小,只要三個初中班。地址很好,在福煦路。往南不遠是霞飛路;往北,穿過兩條橫馬路,即是靜安寺路、南京路。是以,先生不少。先生多半是四周商人家的後代。

汪曾祺1947年5月6日完成的《短篇小說的實質——在解鞋帶和刷牙的時辰之四》,題名處交接這篇泛論小說實際和文學不雅念的長文寫于“上海市中間區聽水齋”。所謂“舞蹈教室聽水齋”,就是他在致遠中學的宿舍。黌舍設定兩個相似地下室的“底層”房間給三名獨身教員棲身——

這兩個房間暗中而濕潤,白日也得開燈。我臨分開上海時,打行李,發明墊在小鐵床上的席子的後背竟長了一寸多長的白毛!房間後面有一個狹窄的庭院,后樓的二三層和隔鄰人家樓上隨時會把用過的水從地面潑在庭院里,嘩啦一聲,觸目驚心。我是以給這兩間屋起了一個室名:聽水齋。

“聽水齋”雅號由此而來。值得留意的是“這兩間屋”共有五位住客(還有兩位跟校長熟習的校外借住者)。片子演員“赫連都”(原型中叔皇)借住該校(能夠也兼數學課),跟體育教員“謝霈”、教一年級算數的“李維廉”(原型能夠是復旦傳授孫年夜雨之侄)三人住一間,“我和一個在《年夜晚報》當日班編纂的姓江的老兄住另一間”。借使倘使這段描述失實,1947年夏所作小說《綠貓》先容青年作家“栢”的房間也年夜致雷同,汪曾祺頂多只能算“聽水齋”五分之一齋主。

汪曾祺到上海不久結識的青年文友黃裳多年后的回想跟《禮拜天》的有關細節基礎吻合,“房內只要鐵床兩只,床底鐵條下陷,難怪永玉借宿時有小兒墮入窩內之感。一桌一燈,就是曾祺起坐之處。”既云“鐵床兩只”,闡明這間房子住了兩小我,“一桌一燈”回兩人共用。好在同屋者并非該校教員,只因是校長同窗而借居于此,并且做著日班編纂,晝伏夜出,早晨“一桌一燈”回汪曾祺獨用的概率更年夜一些。

那時同在上海、一度居無定所的詩人陳敬容的詩作不只是自嘲,也幾多反應了雖有固假寓所,但住處相當逼仄的小說家汪曾祺相似的逆境——

我們是古代都會里

微小的沙丁魚:

無論衣食住行,

滿是個擠!

不擠容不下你。

除了“聽水齋”,汪曾祺在致遠中學還有一處居住之所,就是“‘講授樓’對面的鐵皮木棚”。他日常平凡在那里“修改先生的作文,寫小說,直到深夜。我愛好這件棚子,由於只要我一小我。除了我,誰也不來。下雨天,雨點落在鐵皮頂上,乒乒乓乓,很難聽。聽著雨聲,我往往會想起一些很遠遠的舊事。可是我又很明白地了解:我此刻在上海”。比擬起居之所“聽水齋”,汪曾祺顯然更愛好這間“鐵皮木棚”,他在上海時代很多作品都寫于此處。

“汪迷”們一度不易辨別“聽水齋”畢竟特指那兩間門前小庭院常常被人家地面潑水的宿舍,仍是夜晚為汪曾祺獨占、下雨天也能聽到雨點“乒乒乓乓”落在屋頂的這間“鐵皮木棚”。就連當事人之一黃裳在后來的回想中也分不清畢竟哪個是“聽水齋”,索性將二者合而為一了。假如“聽水齋”也可以指這間“鐵皮木棚”,汪曾祺就是名副實在的獨一主人了。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太子太傅陳寶琛罷官鄉居,在福州鼓山涌泉寺旁修“聽水齋”,聽說形似石船,高低兩層,可聽潺潺水聲。陳氏自述“年未四十作滄趣、聽水二齋以娛親”,他也自號聽水居士、聽水白叟,以“聽水齋”為題寫了不少詩。汪曾祺將“聽水齋”作為他在致遠中學居所的雅號,雖是自嘲,卻也不掉為一種苦中作樂的諧趣。

因“拙于經費”,在汪曾祺來滬之前,致遠中學就撤消了高中部,大要在汪曾祺離滬之后才恢復。1956年高中部并進番禺中學之后,致遠中學又從福煦路(延安中路)成都北路路口搬家至與江蘇路接壤的西嶽路1164號。1960年致遠中學改為長寧區財貿中學。1962年財貿中學開辦,仍復名致遠中學。1965年致遠遷出西嶽路江蘇路校區,拆并到法華路329弄43號新建的法華中學(一個月后更名長新中學)。不論黌舍若何改來改往,高宗靖一向擔負校長,直至1975年退休。

從1941年創建到1965年拆并,致遠中學走完了二十四年的汗青。作家汪曾祺在1946年秋至1948年春在致遠的長久駐留無疑是這所私立黌舍四分之一世紀汗青值得年夜書特書的一筆,而在致遠中學“聽水齋”住過的一年零七個月也給汪曾祺小我性命史帶來不成疏忽的一抹亮色。

二、致遠中學之正確定位

1983年夏創作的《禮拜天》還提到黌舍太小沒操場,體育教員“謝霈”常常“把先生帶出往,到霞飛路的幾條車輛行人較少的橫馬路上跑一圈”。也只要“上海市中間區”的“胡衕中學”才會如許上體育課。

“福煦路”之外,致遠中黌舍址還牽扯別的兩個路名(“中正中路”與“愛多亞路”),以致于這所中學畢竟坐落何方,在后來的各類“尋訪”“追想”中已經一度顯得虛無縹緲。

汪曾祺執教時代及其前后,致遠中學在上海各年夜報登載載市場行銷,均簡稱“福煦路致遠中學”或“本市中正中路三八四號致遠中學”,或說該校坐落在“中正中路成都路西首”。也有當事人后往返憶說是“愛多亞路致遠中學”。統一所中學穿插應用三條馬路的路名,就連一貫記憶力超強的汪曾祺也曾覺得困惑。1948年9月他分開上海到北京半年后給一位舊日同事寫信說,“福煦路”和“三八四號”他記得很牢,但吃不準信封上應當寫“福煦路”“中正途”仍是“中正中路”?

查1948年9月出書的《上海市黌舍查詢拜訪錄》,先容“致遠中學”僅三行:“校長:高宗靖/校址:中五西路三八四號/德律風:三五四六三”。校址一行兩個錯字“五西”被人(編纂?加入我的最愛人?讀者?)用鋼筆圈往,旁改為“正中”。既無“福煦路”也無“愛多亞路”字眼。

在汪曾祺執教前后的1945年至1949年,該校校址正式寫法應為“中正中路三八四號”,其詳細方位就在明天上海市延安中路北沿與老成都北路西首的接壤處。

1993年、1999年上海市先后架設成都路南北高架和工具走向的延安路高架,致遠中學剛巧緊挨著貫串上海郊區(浦西)南北和工具這兩年夜高架橋的十字穿插點(承載兩年夜高架接口的“龍柱”)。僅此一點便足可見出作家汪曾祺和上海之間一種巧妙的汗青人緣。20世紀40年月后半期崎嶇潦倒的青年作家汪曾祺執教和住宿一年零六個月的私立致遠中學以及校內“聽水齋”,不只是汪曾祺彼時所謂“上海市中間區”,更是地輿和路況意義上的“上海市中間點”。

由於上述兩年夜高架橋的架設以及連續的市政扶植,延安中路(昔時“福熙路”/“中正中路”)不只路面拓寬,兩旁還辟出年夜片綠地。今朝除了“中共二年夜”“布衣女校”原址輔德里小區以及成都北路接連延安中路的最后一小段(更名“老成都北路”)得以象征性保留上去,舊日鱗次櫛比的胡衕建筑群(包含致遠中學遺址)均已不復存在。

文明的物資形狀不難消失,說話文字(包含丹青記憶)的記憶卻較為永遠。今朝能看到明白標誌致遠中學地輿方位的汗青文獻,當首推“上海福利營業股份無限公司”編印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別名《上海商用輿圖》)。該書編寫開工于1937年,1939年、1940年先后出書第一、第二編。抗克服利后為知足恢停工作的需求,“福利營業公司”又在原書基本上分辨于1947年、1949年出書了上、下冊的修訂本。2004年上海社科院汗青研討所出書了該書的編選本《老上海百業指南——途徑機構廠商室第分布圖》。2016年又發布增訂本。在增訂本“上冊二”第119頁,可以看到“中正中路(福煦路)”北沿與“成都北路”西首接壤處門商標為384的自力地塊,明白標誌著“致遠小學”四字(顯系“中學”之誤),對面中正中路(福煦路)南沿是“九星年夜劇場”。昔時致遠中學在滬上報紙刊登市場行銷以及相干消息報道老是提示讀者,“福煦路上的致遠中學”就坐落在成都北路西首、九星年夜劇場對面(該劇場遺址也早已杳無蹤跡)。

“致遠小學”旁邊還標誌著三個機構(六河溝煤礦公司、中國消息黌舍、中華平易近國礦業結合會),均設于致遠中黌舍內。汪曾祺那時在致遠中學的先生幾十年后還記得,黌舍獨一的三層樓建筑,高校長家在住三樓,底下二樓有間房子吊掛著“六河溝煤礦無限公司”的招牌。

福煦路始筑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因系填平北長浜水道而成,初名“長浜路”。1920年改用法國陸軍元帥斐迪南·福煦的姓氏為路名(AvenueFoch),中文就叫“福煦路”。1943年改為“洛陽路”。1945年抗克服利后為慶祝蔣介石六十誕辰而有了新名“中正中路”。1950年正式命名為延安中路。失守時代的“洛陽路”路名只用了兩年,上海人尚未叫熟就被撤消。1946年8月汪曾祺抵滬,新路名“中正中路”啟用未滿一年,“福煦路”之名卻從1920年一向用到1943年。上海人叫“福煦路”叫順了口,一時改不外來。從昆明來上海的汪曾祺天然也隨著四周的上海人,稱這所坐北朝南的黌舍門口的馬路為“福煦路”,對“中正中路”則一直覺得生疏。

至于“愛多亞路”,乃是接連福煦路的另一條馬路Avenue Adward7(英王愛德華七世路)的中譯名。英租界政府1915年將這條沿著英法租界的界河修筑的馬路稱為“愛多亞路”。1943年改為年夜上海路。1945年抗克服利后,也是為慶祝蔣氏六十誕辰,更名中正東路。1950年正式命名為延安東路。福煦路和愛多亞路是工具相連的兩條馬路(后來取同一定名的“延安中路”和“延安東路”),有些人誤認為福煦路上的致遠中學坐落在愛多亞路上,實在致遠中學和愛多亞路/福熙路銜接處還有一小段間隔。

小說《禮拜天》開首提到別的三條馬路“霞飛路”“靜安寺路”“南京路”,跟“福煦路”一樣都有新舊路名的沿革。“南京路”即今南京東路,始筑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初名花圃弄(諧音譯稱“派克弄”)。咸豐四年(1854年)擴建后,俗稱“年夜馬路”。同治四年(1865年)上海公共租界政府為留念《南京公約》之簽署,改花圃弄為“南京路”。1945年改名為“南京東路”。“靜安寺路”即今南京西路1862年至1945年的舊名。“霞飛路”是法租界西區繁榮主干道,始筑于1900年,初名西江路,后以法租界公董局總董寶昌之名改稱“寶昌路”。1922年以法國將軍約瑟夫·霞飛(JosephJacquesCésaireJofre)之姓改為霞飛路。1943年更名“泰山路”。1945年以公民黨元老林森之名改為“林森中路”。1950年命名“淮海中路”。其往東至外灘一段即1950年命名的淮海東路,始筑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於從旅滬寧波人辦的四明公所(寧波會館)年夜門顛末,故名寧波路。1943年與霞飛路一路更名“泰山路”,1945年改為“林森東路”(這也是汪曾祺在上海時代的路名)。

汪曾祺執教致遠中學時代,“福煦路”“霞飛路”“南京路”“靜安寺路”各自都有新路名“中正中路”“林森中路”“南京東路”“南京西路”,只是尚未被上海居平易近所廣泛接收。汪曾祺進鄉順俗,隨著身邊的上海人也叫這四條馬路的曾用名。及至1983年夏在北京家中寫短篇《禮拜天》,依然沿用他昔時在上海時對這四條馬路的習氣性稱號。所謂“昔時”,不只指1946年8月至1948年3月東北聯年夜肄業生、青年作家汪曾祺持續棲身上海的一年零七個月,還包含1939年夏高中生汪曾祺從上海動身往云南報考東北聯年夜時對這座遠東第一座年夜城市促一瞥所留下的最後印象。

僅此一點,足見其創作立場之嚴謹。

三、“上海市中間區”(一):姑蘇河以南“滬西”地域

福煦路(延安中路)上的致遠中學,北有南京路(南京東路)、靜安寺路(南京西路),南有霞飛路(淮海中路),固然是名副實在的“上海市中間區”。

汪曾祺固然執教于一家并不怎么起眼的“胡衕中學”,卻是以住進了十里洋場的焦點地帶,這大要是他分開昆明近郊東北聯年夜先生開辦的“中國扶植中學”、直達噴鼻港、初到上海借住同窗朱德熙家時,做夢也想不到的吧。

致遠中學的地輿地位給汪曾祺帶來極年夜的便利,他不消擠公交,或花錢雇黃包車,步行就可以往造訪和聯絡滬上跟他有關的簡直一切主要文明單元或文明界的師友。“上海市中間區”如此,應當不只是看輿圖、聽他人先容所得的直接常識,更是基于詳細文學來往,甚至用腳步實地測量之后的經歷之談。

小說《禮拜天》所謂“往南不遠是霞飛路”,是指從致遠中學動身,往南穿過福煦路,沿成都南路走過鉅鹿路、蒲石路,就到了霞飛路。沿霞飛路往西,走到茂名北路轉彎處,即是霞飛路927弄“霞飛坊”年夜門(20世紀50年月后隨路名改為“淮海坊”)。巴金、蕭珊住在弄內“霞飛坊”59號。從致遠中學到巴金、蕭珊家,全部旅程1.5公里,步行21分鐘。

這是汪曾祺在上海時代往得最勤的處所。

巴金1937年夏分開拉都路(今襄陽南路)居所,搬到霞飛坊59號三層樓連體別墅(上海人俗稱“舊式里弄”),與作家索非佳耦同住。抗戰時代巴金奔走于廣州、桂林、昆明、貴陽、成都、重慶等地,但每次回滬,必住霞飛坊。1946年6月他從重慶接回蕭珊和誕生不久的女兒小林,就假寓霞飛坊(借住于此的二哥李堯林剛病逝,索菲佳耦不久也分開上海),直到1955年遷進武康路新房。“復員”回上海的巴金當即著手加緊運營他從20世紀30年月中期就開端跟一班情投意合者辛勞合辦的文明生涯出書社。汪曾祺在滬時代,“文生社”設在鉅鹿路一弄八號,緊靠霞飛坊。1947年秋巴金弟弟李濟生第一次從四川來上海,在巴金家碰到汪曾祺。初到上海的李濟生“不知西北東南,生疏極了”,但他交往于鉅鹿路文明生涯出書社與霞飛坊之間“這條短短的旅程”,并不覺得怎么艱苦。比李濟生早來上海一年的汪曾祺天然更熟習這片街區。

從致遠動身往南,穿過福煦路到鉅鹿路左拐,朝東走一小段路,即是鉅鹿路一弄八號文明生涯出書社。全部旅程兩百米,步行3分鐘。文明生涯出書社是全上海最接近致遠中學的一個文明機構。汪曾祺重要創作且編纂于上海的第一部小說集《相逢集》由該社于1949年4月出書,這不了解算不算一種汗青的偶合?

走出文明生涯出書社,沿霞飛路朝東步教學行一公里(約18分鐘),至普安路桃源路口一座石庫門屋子,即是文生社給青年員工供給的宿舍。與文生社青年編纂單復(本名林景煌,筆名夢白骷)熟習的黃永玉常常借宿于此。1947年7月14日,單復跟《文報告請示》青年編纂韋蕪(姜鐘德)、《文藝回復》青年編纂阿湛(王湛賢),就是由行將赴郊區閔行縣立中學教書的黃永玉奉陪,結隊到致遠中學,第一次造訪汪曾祺。

單復在文生社協助巴金、吳朗西編纂已故作家陸蠡(圣泉)開辦于1938年、1946年停刊的《少年讀物》。該刊1947年5月15日出書的第四卷四/五期合刊(也是終刊)發布汪曾祺系列散文《室外寫生》之一《白馬廟》。停刊后的《少年讀物》固然由文生社“總經售”,但以“少年讀物社”名義自力編纂和刊行,編纂刊行所并不設在巨鹿路一弄八號文生社總部。1946年1月二卷一期停刊號編纂刊行所是刊行單元“中國文明一起配合公司”地點的九江路276號“和成年夜樓”。二卷二期2月號改為“上海金家庵路榮旺里六號”(在虹口其美路即今四平路上)。至1947年2月四卷二期,又改在鉅鹿路福潤里八號。1947年3月四卷三期搬到“上海林森中路一八八六號”,距“霞飛坊”2.5公里。1947年5月四卷四/五期合刊(終刊號)又改為“上海林森中路一八三六號”,實在就是“諾曼底公寓”(1924年由匈牙利籍斯洛伐克人鄔達克design,萬國儲蓄會中國建業地產公司建造)。霞飛路1945年更名林森中路,20世紀50年月初改為淮海中路。“少年讀物社”編纂刊行部最后地點的“上海林森中路1836/1886號”諾曼底公寓于1953年更名“武康年夜樓”,門商標是淮海中路1836~1858號。

巴金、蕭珊的霞飛坊59號居所,鉅鹿路一弄八號文明生涯出書社,桃源路文生社青年員工宿舍,林森中路“諾曼底公寓”,再加上有名的霞飛路813-815號DD’S咖啡館,這五處都是汪曾祺抬腿就到的處所。

從巴金家動身,步行30分鐘約2.1公里,可到開國西路506弄懿園31號“合肥張氏四姐妹”鉅細姐張元和家。沈從文只身赴北平任北年夜傳授之后,夫人張兆和(“三姐”)分開姑蘇外家,帶著孩子暫住上海年夜姐家。汪曾祺讀東北聯年夜時就與師母“三姐”親如家人。1946年8月汪曾祺初到上海,尚未找到致遠中學這份任務之前,一度情感降低,幾乎他殺。沈從文除了本身從北平寫信鼓勵愛徒,“同時又叫三姐(沈從文夫人張兆和)從姑蘇寫了一封很長的信撫慰我。”張兆和帶著孩子借住“張鉅細姐”家時代,汪曾祺與沈從文手札往來頻仍,南方報刊頒發的汪曾祺文稿盡年夜大都依然由沈從文經手。不論汪曾祺有沒有往過“懿園”造訪“三姐”,同在上海的“三姐”和丈夫的這位愛徒之間應當聲氣相通。

小說《禮拜天》說,從致遠中學動身,“往北,穿過兩條橫馬路,即是靜安寺路、南京路”,指的是沿成都北路往北,穿過相隔不遠的兩條橫馬路即年夜沽路、威海衛路(今威海路),便到了繁榮的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南京路(今南京東路)。這個標的目的與汪曾祺關系最親密的起首是李健吾家。從致遠或文生社動身,沿福煦路往西走到威海路/西摩路口,或許沿成都北路往北行至威海衛路,再沿威海衛路往西走到西摩路口,兩條道路步行到李健吾家均只需一刻鐘。

抗克服利后李健吾從姚主教路(舞蹈場地明天平路)搬到西摩路(今陜東南路)175弄華業公寓(與威海衛路接壤),跟致遠中學及其近鄰文生社、霞飛坊巴金家恰成鼎足之勢之勢。

汪曾祺能夠不會像青年文友、浙江年夜學外文系先生唐湜那樣,簡直每個周末都以私淑門生成分往李健吾家請益。但汪曾祺在巴金家常常見到李健吾。這位素性豪放的文壇先輩不只先容汪曾祺往本身先生高宗靖開辦的私立致遠中學教書,還在他與鄭振鐸結合主編的戰后上海甚至全國新開的獨一年夜型文學期刊《文藝回復》上接連頒發了汪曾祺三篇主要小說《小黌舍的鐘聲》《復仇》《老魯》。傳聞汪曾祺愛好京劇,跟本身有同好,李健吾專門贈票給這位文壇新人,邀他往靜安寺路派克路口(今延安西路口黃河路21號)“卡爾登年夜劇場”,一道觀賞京劇“十年夜名牌”的扮演。1982年汪曾祺在給李健吾的信中說,“您在‘卡爾登’門口等我,我此刻還記得您那時的樣子”。

詩人和評論家唐湜恰是在華業公寓李健吾家,得知貳心儀已久的青年作家汪曾祺已到上海,正執教于李健吾門生高宗靖任校長的私立致遠中學,于是立即拿著李健吾的先容信找到致遠中學,與高宗靖、汪曾祺一見如故。

1946年5月1日《文藝回復》一卷四期頒發《復仇》,鄭振鐸在“編后”向讀者盛大先容那時尚在昆明近郊“中國扶植中學”教書的“汪曾祺師長教師”,令汪曾祺畢生難忘。不知汪曾祺可曾跟阿湛一道往過愚園路東廟弄44號鄭振鐸家,但他對緊挨著靜安寺的東、西廟弄(Templelane)再熟習不外了。1946年8月初到上海尚未尋到任務之前,汪曾祺曾借住在老同窗朱德熙在廟弄的“本家老屋”。朱家距致遠中學2.5公里,步行35分鐘擺佈。從華業公寓李健吾家動身往廟弄僅1.3公里,沿靜安寺路(南京西路)步行20分鐘即可達到。可巧致遠中黌舍長高宗靖家也住在愚園路750弄22號(汪曾祺或許就是在高家見過高父遺像)。汪曾祺來靜安寺“廟弄”,可同時造訪朱德熙家人、高宗靖校長、鄭振鐸以及1939年夏陪汪曾祺第一次出遠門離開年夜上海的靜安寺阿誰高郵籍僧人(假如時隔八年這位和尚還平安無事的話)。

出高宗靖家,沿愚園路往西步行500米,是施蟄存家地點的愚園路1032弄“岐山邨”。1946年8月施蟄存和夫人、孩子遷居辣菲德路(今回復中路)暨南年夜學教員宿舍,1948年8月又搬到虹口其美路(今四平路)401弄上海市立師范專迷信校教員宿舍,1949年10月才遷回愚園路岐山邨。但施蟄存常回愚園路老宅,好比1948年1月18日就曾在此設家宴為短期赴美的王辛笛餞行。

今朝尚不克不及確知1946年8月至1948年3月汪曾祺在上海與施蟄存可曾有過交集。在東北聯年夜唸書時代,汪曾祺從沈從文的講堂講解及其30年月《沫沫集·論施蟄存與羅黑芷》中早已熟知施蟄存。 TC:9spacepos273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